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30万死难同胞。老师、家长们,今天,请给孩子讲述这段不能忘记的历史。请告诉孩子,历史的真相。






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在南京沦陷期间任金陵女子学院代理院长,自愿与学校教职员组成留守委员会,收容了逾万名妇女儿童和难民。她曾多次在危急关头勇敢地挺身而出与日寇交涉,四处筹粮筹钱,保证难民温饱。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创作灵感即源于《魏特琳日记》。


松冈环是日本大阪的一名小学教师,1988年,她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被历史真相震颤,下定决心要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这段历史。自此她陆续在日本采访了250多名参与过进攻南京及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录取了作为加害方的历史证言。同时,80多次自费来到南京,寻访了300多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记录了受害者们至今仍未愈合的创伤。请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设立公祭日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历史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不会因为巧舌抵赖而消失。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身为中华子女,这一天固然是沉重且庄严的。在这样特别的一天,请你告诉孩子,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请告诉孩子,这2个名字不能念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于1985年,是中国第一座抗战类纪念馆。纪念馆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在对历史发掘与研究的同时,也已成为推动国际和平城市建设的地标。

从纪念馆的1号门进入,墙面侧看好似一个断裂的军刀,但当我们从高空往下俯视整个馆时,它是一个和平之舟。正如建馆理念,寓意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目前,纪念馆共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主题展、“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三个基本陈列,共展出近4000幅照片,9992件各类文物,262部影像资料。如果你准备好了踏进这座纪念馆,请先念对这个名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请铭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可以称南京江东门纪念馆,但不能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能称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请告诉孩子,今日吾辈当自强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年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段中华民族的黑色记忆?让我们和孩子通过一名95后大学生与89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老人的直接对话,来回顾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启迪。今日之铭记,不是宣扬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走出了硝烟的战场,迈入了歌舞升平的和平时代。在我们放声高歌的同时,也应该在心中长鸣警钟。当孩子问起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这段历史,请告诉他只有真正了解历史,才能尊重历史,才能不让历史重演。我们忘不了1937年的南京,是为了更好的守护我们的祖国。请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不为延续仇恨,而是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同时,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任何美化侵略战争、试图开历史倒车的言行,防止历史悲剧重演。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落后必亡的训诫;纪念,从不为宣扬复仇的怨念,只为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哀伤藏于心,实干强我邦!
